40岁后必选的体检增项(二)

2022-06-13 13:20 威尼斯欢乐娱人城
据2018世卫组织统计

我国胃病患者高达1.2亿,并以发病率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且呈年轻化趋势。其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三种疾病占了胃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这三种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黏膜没有修复好,是导致胃病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

640.jpeg

胃病患者年龄分布

人们对胃部健康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心脏、肝、肺健康,甚至约有半数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胃病。早期胃病因症状轻微常致患者忽视,自诊自治现象普遍,延误治疗,积重难返,最终发展为胃癌。大多数胃癌的发展遵循如下规律:

胃黏膜损伤→慢性炎症→胃黏膜萎缩→癌前病变→胃癌。

中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据统计,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近48万,死亡人数达37万。

640-1.png640.png

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90%,甚至达到治愈;而进展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30%。针对胃部疾病,我国一直采用门诊机会性筛查,导致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10%。而目前,常用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均不能对早期胃癌进行提示,那么什么指标能为我们预警呢?


血清胃四项

血清胃四项包含: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Ⅱ)、血清胃泌素G-17(G-17)、血清HP抗体检测。

640-1.jpeg

血清PG是反映胃黏膜功能和状态的“血清学活检”指标,血清G-17是反映胃窦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及恶性转化,与胃癌形成及生长相关,血清HP抗体反映一段时间内的HP感染情况。PG联合 G-17 检测可提高胃癌及其前期病变检出率。


胃癌筛查推荐流程


640-2.png

其实胃蛋白酶原PG的临床意义不仅只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之一,其对胃病的意义正如谷丙转氨酶对于肝病的意义,它反映胃黏膜的功能和状态,通过该项检查,可以在体检过程中及时发现胃粘膜损伤相关的溃疡、糜烂、出血、胃炎等多谱系胃病,引导体检人群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在胃病发展进程处在可逆转的阶段通过治疗手段达到治愈。

640-2.jpeg

40岁,不论我们的职业生涯还处于上升期,抑或是到达了巅峰状态,我们的身体却正在负重前行,胃癌发病风险逐步加大,而此时距离我们的退休年龄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持续创造价值,据统计,胃癌早诊早治可节省医保费用(贴现后)16.74万元/例,退休前创造价值带来的间接效益(贴现后)5.18万元/例,增加质量调整生命年(贴现后)3.92岁/例。

所以,40岁后,请关注自己身体的机能及状态,在定期体检中增加血清胃四项,对胃癌风险进行早筛,早诊早治,将病程发展阻断在可逆阶段,前移胃癌防治关口,节约医疗费用,提高生存质量,让70岁的我们感谢自己40岁时的选择。

640-3.png


浙江博实胃病检测系列试剂

640-6.png


640-4.png

640-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