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胃蛋白酶原 (PG)
反映胃黏膜功能和状态的“血清学活检”指标

我国胃部疾病大多集中在胃窦部位
占比达 15% 以上
作为患病率最高的部位
胃窦部位疾病超过 50% 为糜烂
伴随萎缩性状的接近 30%


数据来源:2019中国消化道疾病检查白皮书
- 胃泌素 G-17 由胃窦 G 细胞分泌,其主要生理作用为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分化;
- 血清 G-17 水平取决于胃内酸度及胃窦 G 细胞的数量;
- 胃泌素 G-17 与胃酸存在严格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但在胃窦萎缩时,此机制失灵;
- 胃泌素 G-17 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及恶性转化,与胃癌形成及生长相关;
- 随着胃癌前疾病的发展,胃泌素 G-17 有逐步升高的趋势。
早期胃病因症状轻微常致患者忽视,自诊自治现象普遍,延误治疗,而最终发展为胃癌,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


英国胃肠病学会关于胃癌风险患者诊断和管理的指南中指出:早期发现胃癌和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是在内窥镜检查前非侵入性地识别处于危险中的患者。
李兆申院士针对我国人群特征提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血清 PGI,PGII,胃泌素 G-17 和抗幽门螺杆菌 IgG 抗体浓度在内窥镜检查前进行了测试,对风险进行分层管理,提升筛查效率。
血清 PG | 反映胃体(胃窦外)黏膜功能的“血清学活检”指标 |
血清 PGR | PGR 下降提示萎缩性胃炎风险 |
血清 G-17 | 反映胃窦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 |
血清 HP 抗体 | 反映一段时间内的 HP 感染情况 |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筛查人群的年龄、性别、HP 感染、PG 和 G-17 共5项变量赋予了不同的分值(分值的来源基于近 15000 例的胃癌风险人群的研究结果),将筛查人群分为 3 级风险等级:
年龄 0 - 10′ | 性别 0 - 4′ | HP抗体 0 - 1′ | PGR 0 - 3′ | G-17 0 - 5′ |
胃癌 低风险人群:0 - 11′ |
胃癌 中风险人群:12 - 16′ |
胃癌 高风险人群:17 - 23′ |
检测到胃癌病例的70.8%,早期胃癌病例的70.3%,从而对内窥镜检查要求可以降低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