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七十方能从心所欲

2021-10-21 17:34 威尼斯欢乐娱人城


40岁后必选的体检增项

血清胃病四项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当我们立于不惑之年,承担着爱与责任的生命之重,感叹岁月如梭,曾经肆意挥洒的青春不再,当我们的身体经历了太多不知疲倦的无醉不欢而闪现各种或明显或隐匿的症状,于是,我们开始关注体检,以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不惑。

据 2018 世卫组织统计:

我国胃病患者高达 1.2 亿并以发病率每年 17.43% 的速度增长,且呈年轻化趋势。

其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三种疾病占了胃病患者总数的 90% 以上,这三种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

胃黏膜没有修复好,是导致胃病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



胃病患者年龄分布


早期胃病因症状轻微常致患者忽视,自诊自治现象普遍,延误治疗,而最终发展为胃癌。

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90%,甚至达到治愈;而进展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30%。

针对胃部疾病,我国一直采用门诊机会性筛查,导致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10%。目前,常用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均不能对早期胃癌进行提示,那什么指标能为我们预警呢?





血清胃病四项!



血清胃病四项包含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Ⅱ)、血清胃泌素 G-17(G-17)及血清 HP 抗体检测。

血清 PG 是反映胃黏膜功能和状态的“血清学活检”指标,血清 G-17 是反映胃窦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及恶性转化,与胃癌形成及生长相关,血清 HP 抗体反映一段时间内的 HP 感染情况。PG 联合 G-17 检测可提高胃癌前期病变检出率。

李兆申院士针对我国人群特征提出 “新型胃癌风险评分-胃镜二步法”并牵头组织了全国消化道肿瘤筛查与防治项目(GICC)项目,历时 3 年,完成了 107281 例 40 岁以上无症状人群胃癌筛查,早期胃癌检出率高达 67.4%,这一评分系统正是将 PGⅠ、PGⅡ、胃泌素 G-17 及 HP 抗体血清检测作为初筛指标。

国家药监局组织 2021年9月18日 最新发布的免于临床试验体外诊断试剂目录中将胃蛋白酶原(PG)Ⅰ、胃蛋白酶原(PG)Ⅱ收录在与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的试剂中,产品描述为PG的浓度水平及 PGⅠ/ PGⅡ 的比值可用于胃癌的辅助诊断。




血清胃病四项作为胃功能的广谱检测指标,其对胃病的意义正如谷丙转氨酶对于肝病的意义,通过该项检查,可以在体检过程中及时发现胃粘膜损伤相关的溃疡、糜烂、出血、胃炎等多谱系胃病,引导体检人群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在胃病发展进程处在可逆转的阶段通过治疗手段达到治愈;PGR(PGⅠ/ PGⅡ)下降提示萎缩性胃炎,通常将 “PGI 浓度≤70 μg/ L 且 PGⅠ/ PGⅡ ≤ 3. 0 ”作为针对无症状健康人群的胃癌筛查界限值。

40 岁,不论我们的职业生涯还处于上升期,抑或是到达了巅峰状态,我们的身体却正在负重前行,

胃癌发病风险逐步加大,而此时距离我们的退休年龄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持续创造价值,据统计,胃癌早诊早治可节省医保费用(贴现后)16.74 万元/例,退休前创造价值带来的间接效益(贴现后)5.18 万元/例,增加质量调整生命年(贴现后)3.92 岁/例。

所以,40 岁后,请关注自己身体的机能及状态,在定期体检中增加血清胃四项,对胃癌风险进行早筛,早诊早治,将病程发展阻断在可逆阶段,前移胃癌防治关口,节约医疗费用,提高生存质量,让 70 岁的我们感谢自己 40 岁时的选择。




四十不惑

七十方能从心所欲 ……